中村修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校徽
  
  李訥教授,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生院院長(1992-2006)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沃爾特·科恩,為該校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人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只有短短幾十年曆史,是一所很新的現代化大學。然而,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它竟6獲諾貝爾獎。今年諾貝爾獎中的物理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就在該校任教
  □石毓智
  1
  十多年間連連中大獎的學校
  最近,日本科學家再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一時的熱點新聞。這是因為,這件新聞有這樣一個背景——2001年,日本提出一個科學發展計劃:“在今後50年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達到30人左右”。在當時,這個計劃曾被世界輿論廣泛嘲笑。然而,十多年過去了, 13位日本人(包括日裔)接連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創造了讓人矚目的“奇跡”。至此,日本獲得諾獎的總人數已達22位。
  今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人中村修二,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最近十多年,這間大學也創造了一個“奇跡”:十多年間共有6人獲得諾貝爾獎。要知道,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只有六十多年曆史,是一所很新的現代化大學。學校的前身是聖巴巴拉州立學院,於1944年加入加州大學系統,現已成為一所研究型的大學,是“公立常春藤”之一,也是美國重要的學術聯盟“美國大學聯合會”的61所大學之一。
  我曾於1996年到這所大學工作。在大學里,我參加了華裔學者李訥教授主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前後斷斷續續工作了四五年。李教授是該校研究生院院長,是大學的第二把手,連任了三屆,前後幹了十幾年,他參與了當時這所大學的“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在跟隨李教授工作期間,我有機會較為詳細地觀察了這所大學的運作。
  2
  讓高薪請來的學者靜靜做了近二十年研究
  要辦一流的大學,大學的領導必須具有非凡的鑒別人才的眼光。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大學領導不能只把獲獎者請來講學或者短期工作,因為這頂多說明愛才,但識才比愛才更為重要。在這方面,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做得極出色,作為學校領導之一的李訥教授,愛才的熱切和鑒別人才的能力,讓我非常佩服。
  1997年暑期的一天,我跟李教授一起吃午餐,李教授說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的一位教授,是他中學的同桌同學,有望拿到諾貝爾獎。我當時聽了心裡就犯嘀咕,李教授是不是在吹牛,諾獎豈能瞎預測的?而且此人還是他的中學同學,怎麼會這麼巧?當時我根本就不敢相信李老師的話。然而,1998年崔琦拿了諾貝爾獎,他就是李教授所說的那位同學。結果公佈後,李教授還讓我看了他們倆的中學合影。
  作為該校研究生院院長,李訥教授與這所大學的其他領導共同組織了一個“傑出人才培養計劃”,他們一方面大力扶持本校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全世界範圍內物色人才。這些年該校諾獎獲得者,大多是這個計劃的成果。我的一個感慨是,要把大學辦好,錢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領導要有眼光和胸懷。
  1996年,我在聖巴巴拉時就聽李教授說日本的科學家中村修二發明瞭一種光學技術,具有獲取諾貝爾獎的可能,所以大學決定把他挖過來。他和其他大學領導專程到日本跟中村修二談條件,答應給他建立最好的實驗室,並請他來聖巴巴拉考察生活環境。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二十年,中村修二不負眾望,為該校爭得了殊榮。這證明瞭大學領導的眼光和信念,他們那個時候就知道中村修二發明的價值,而且這麼多年來持之以恆地支持他,使得他能一直安心工作到現在。試想一下,如果大學領導急功近利,看幾年之內,這個高薪請來的學者不能獲獎,就失去了熱情而不再支持他,那麼這個人就很可能早早就離開了這所大學。
  3
  “挖空心思”去激勵科研人員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領導是如何支持科研人員工作的?在李教授手下做科研的時期,我有切身的體會。李教授能在該校連任三屆研究生院院長,一直乾到70歲退休,這說明他深得大家認可,具有出色的領導才能且富有工作成效。那麼,我就以李教授為例,來看看這所大學的領導作風。
  李訥教授祖籍山東,出生於上海,在香港讀的中小學,大學到美國就讀,最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李教授的太太是猶太人,他的同事也大都是歐美人。在我看來,李教授的思維和行事風格已極為接近美國人了。
  1996年我剛開始跟李教授做科研時,還只是國內一個碩士畢業生,尚沒有博士學位。但是,李教授提供給我的研究條件大出我意外,他給了我一個非常寬敞的研究室,第一次帶我來看這個房間時,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把這裡當做你的家!”
  此外,李教授還給我配備了手提電腦,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手提電腦是很稀缺的,只有少數領導和大老闆才能用得起。
  當時我就想,連我這樣的小人物都能得到如此好的研究條件,大學是如何對待那些大專家的就可以推想了。
  按理說,李教授是我的老闆,給我工作機會,我應該感激不盡了。然而,李教授一點老闆的姿態都沒有,還從生活上關心我和我的家人。
  平時,李教授常請我到附近上檔次的餐館吃飯談工作,對我這個窮學生來說,這不僅意味著改善生活,更說明被器重。一天,李教授買了一瓶複合維生素給我,說科研很累,要註意身體。這件事雖然很小,然而讓我打心眼裡感動。
  在那段時間里,我的太太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腎病。李教授不僅幫助我們買了最好的醫療保險,還到我家幫我們做飯,教我如何從營養上護理好太太的身體。
  李教授的舉動讓我感激異常,我就是在這種感恩心態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最後取得了連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成績,不僅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還出了一本專著,在相關的學科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其實,李教授的做法,也是很多美國管理者的管理訣竅,他們往往從情感上打動下屬,關心雇員的生活,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知道,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只有在情感上打動他,才能有超水平發揮。 編輯:鄔嘉宏
   1
  4
  學校的教授都富於研究激情
  一所大學要人才輩出,必須擁有一支對科學探索富有激情的團隊。一個人要做出優秀的成果,也必須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富有激情。如果領導者只是忙於申請課題,弄來經費雇一幫人來乾,下屬發表研究成果時掛一個名字,這種追名逐利的做法,肯定出不了優秀成果,更難以培養出像獲諾貝爾獎這樣的傑出人才。
  我接觸過不少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他們都鐘愛自己的事業,都富於激情,李教授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李教授身為研究生院院長,每日都有很多管理事務,很難找出整塊的時間來與學生們交流,那麼,我們談課題進展和學術問題,常常是在路上、車上、電梯里、飯桌上等這些場合。我剛到的第一天,李教授帶著我去辦各種手續,在辦手續的路上,也就把課題任務給我佈置了。這不僅是一種效率,也是一種激情。
  一天,一大早我還沒有起床,李教授就打來電話,說一個學術問題他昨天想了大半夜,終於找到了答案,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就要跟我交流。李教授作為大學領導和知名學者,沒有任何架子,有時就像純真的小孩那樣,在學術上一旦有了什麼新想法,就激動不已。
  激情是乾好事業的必要條件。蘋果公司是當今世界最富於創意的企業,研製出了一款又一款令世界驚艷的產品,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與喬布斯的激情是分不開的。跟李訥教授的領導作風一樣,喬布斯想到一個產品的設計方案,經常半夜十二點甚至兩三點打電話給下屬,而且一談就沒完沒了,常常弄得下屬的太太都不太高興了。
  5
  為何美國傑出人才都集中在少數學校?
  美國大學很多,然而傑出人才往往集中在少數大學里。這說明,人才培養需要合適的生態環境。那麼,什麼才是孕育人才的最佳條件呢?這可以從以下兩個主要方面來理解——
  首先,這個生態環境要有識才愛才的領導、給力的管理機制、精良的實驗條件、團隊合作的精神、舒適的生活條件等。
  其次,整個大學的學科發展要平衡,因為科學是個系統,相互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就拿諾貝爾科學獎來說吧,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所大學,凡是獲得諾貝爾獎多的地方,都是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都有獲獎者的。像哈佛、斯坦福這些知名大學,諾獎的每一種獎項,都有一批人獲得。日本獲獎的22人也是遍佈所有獎項的。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也不例外,所獲的6個獎中,物理學獎3個,化學獎2個,經濟學獎1個,全面開花。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一所大學要不斷取得諾貝爾獎,還需要有非凡的數學研究水準,因為數學是一切科學探索的工具。由於諾貝爾獎不設數學項目,數學界的最高獎為菲爾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不等,平均下來一年不到一人。迄今為止,日本有3人獲得過菲爾茲獎,諾貝爾獎的大戶哈佛大學有3人獲得此獎,斯坦福大學有2人獲得此獎。無獨有偶,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也有1人獲得菲爾茲獎。
  上述現象給人一個重要啟發,一個國家要在科學技術上強大,能夠不斷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就必須全方位地發展,在物理、化學、生物、數學上齊頭併進。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即使有人偶爾獲得諾獎,也很可能是曇花一現。比如印度、阿根廷等國也曾經獲得過一兩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因為沒有建立起強大的科學系統,缺乏培養傑出人才的生態環境,整個國家就無法達到世界一流科技水準。
  6
  學校要有田園的靜謐與修道院的單純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還與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分不開。聖巴巴拉是個著名的旅游城市,背靠巍巍青山,面向太平洋。城市沒有現代化的高樓,一般樓層都在三層以下,絕大部分是平房。市區沿太平洋蜿蜒而建,大部分住家都在海岸邊或者山腰上。最讓人稱羡的是這裡的氣候,常年氣候如春,舒適宜人。美國前總統里根晚年就住在這裡,很多好萊塢明星也在這裡購置別墅。
  大學校園就在城市的郊區,周圍是大片的自然保護區,校園與太平洋連在一起。人們在校園裡散步,常常會不知不覺就走到平闊的沙灘上。
  李教授就跟我說過,當年請日本人中村修二來此工作,他來這裡一看,就被這裡的環境深深所打動了,說不想走了。
  我在這個大學工作時,見不到校園裡有任何的補習班、創收班,一到假期整個校園安靜得如偏僻農村,只能見到一些做實驗和研究的人。按理說,這裡的環境和氣候條件這麼好,大學可以想出各種名堂來辦創收活動,肯定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不少人前來,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業。
  其實,我去過的幾個美國大學都是如此。大學校園很安靜,老師也很單純,平時搞教學,假期做科研。只有這樣,大學的質量才能上去。
  儘管已經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充其量也只是很有朝氣和活力的大學,還很難說已經跨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尚難以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匹敵(這些大學都擁有幾十次獲得諾獎的殊榮)。
  由此可知,中國大學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得接近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這類學校,然後才是哈佛和劍橋等學校,顯然,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知道自己的差距,但不能急躁,一步步地構建培養傑出人才的生態環境,才有可能取得突破。編輯:鄔嘉宏
  (原標題: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為何接連獲諾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25goet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