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電 題:中國探月工程“守望者”欒恩傑:汽車貸款落月成功不會哭泣
  中ARMANI新社記者 張子揚
  欒恩傑從不否認,中室內設計國人在探月工程上的雄心壯志。
  在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眼中,“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餐飲設備現出一個國家的高科技實力和綜合發展。”
  欒恩傑說,探月工程符合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潮流,也表明中國航天科技基礎的實力。“從未來發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探月可能只是微小的起步,但對現實而言,它是個禮服新的領域,新的里程碑,也是航天人交給人民的一個答卷。”
  “民眾想知道探月到底為了什麼”
  早在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後,就有科學家建言馬上開展月球探測工作。但當時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直到1994年,中國才完成第一個較為完整的月球探測工程可行性報告。2000年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表,首度披露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到了2014年1月,中國探月工程被批覆並正式啟動。這一年,擔任中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恩傑又多了一個頭銜———探月工程總指揮。
  作為探月工程的領軍者,欒恩傑很清楚,探月工程要本著一個客觀發展規律,任何一個工程大致都要經歷這幾個階段,即:乾什麼去、為什麼去、怎麼去、有什麼條件去的整套醞釀過程。“因為有時候老百姓經常問我,中國人搞探月到底為了什麼?”
  欒恩傑直言,“中國航天的發展不能只是想,關鍵是乾。民眾也要從實際的探月工程來瞭解它、知道它。”
  他告訴記者,“科技的發展往往不會很快轉化成日常應用,但將來一定會,只是個時間問題。例如人們手機需要導航,這個需求就要我們研究一種基礎設施去滿足民生需要,所以現在搞北斗工程。”
  欒恩傑說,從最初的“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現在的探月工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始終是伴隨著人類的認知和國家的發展而發展的。
  “落月成功不會哭泣”
  在欒恩傑的指揮下,作為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環繞月球的探測器,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發射升空,邁出中國探月工程歷史性一步。
  那一刻,年邁的欒恩傑老淚縱橫。他說,他當時是為中國人勇於探索太空的精神所感動,“沒人懼怕死亡。”
  讓他感到的時刻還有2010年10月1日,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完成一系列繞月探測任務並順利開展多項拓展性試驗,如,開闢了奔月時間短、衛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軌道;首次獲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立體影像。
  三年後的今夜,嫦娥三號即將實施月面軟著陸,中國航天器亦將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
  但欒恩傑說,“這一次,我會平靜地等候這個歷史瞬間。”
  在採訪中,這位已73歲的老人沒有回答為何會如此“處事不驚”,不過在他的潛意識中,中國探月工程與美國、前蘇聯差距甚遠,沒有驕傲的資本。“特別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早在1969年就實現載人登月成功,而我們的‘嫦娥’,正在努力回到‘月宮’。
  欒恩傑說,“如果‘落月’成功,併在未來等到無人探測器取回月亮的樣本土壤和岩石後,探測的任務才算完成了。到那時,我們再好好慶祝。”
  “載人登月依然任重道遠”
  在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後,欒恩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中國何時實現載人登月?”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不時被提及。
  “我們現在的運載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單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但送我們的航天員卻不行。”他曾這樣開玩笑地回答。
  欒恩傑說,實現載人登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同時具備載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測能力。首先我們要把可以載人的運載火箭研製出來,這是基礎條件。
  “所以現在要回答中國人是否有能力進一步深空探測,或者能否把人送到月球,答案是,差距非常大。”
  與受到外界高度關註的嫦娥三號相比,欒恩傑的內心卻始終保持著平靜。他唯一擔心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嫦娥”而帶動盲目的深空探測熱。
  “我現在每天思考的是,中國深空探測活動的發展,一定要根據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外聯合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來做,那才是中國航天去不去外太空的最大前提!”
  老人說,“月球也好,火星也好,只有中國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了需求,我們的航天腳步才會邁向那裡。這就是科學的效益,科學的任務。”
  欒恩傑坦陳,“航天、探索,永遠是嚴謹、務實的,是要為人類服務的。”(完)  (原標題:中國探月工程“守望者”欒恩傑:落月成功不會哭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25goet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